衙門做派、攀附結交、近親繁殖……晒晒有些高校的官僚主義

【學習小組按】


前段時間,十九屆中央第七輪巡視向教育部黨組和31所中管高校黨委進行巡視反饋,其中一半以上高校被指存在不同程度的官僚主義問題。


“象牙塔”內的官僚主義長啥樣?日前,《中國紀檢監察雜誌》推出報道《晒一晒“象牙塔”裡的那些官僚主義》,盤點總結了高校中存在的種種官僚主義亂象。小組對文章進行了編輯整理,推薦給大家。


圖源:中國紀檢監察雜誌社官網


現象一:“官氣”十足,衙門做派


現實中,有些高校行政機構效率低下,部分行政幹部頤指氣使,把校園變“衙門”。


比如,有的師生按流程簽字蓋章,卻發現行政部門“門難進、臉難看、事難辦”。華北某高校學生說,教務老師一週只有半天時間對學生辦理業務,遇到急事只能“乾著急”。又如,有的學校辦事流程繁雜,一些事務性工作需要職能部門蓋好幾個章,師生只能在不同部門之間來回跑。


一些學術資源有限的高校,行政領導往往在經費劃撥、專案申請等方面起決定性作用。某高校一位副教授表示,普通教授拿專案不容易,可如果有了行政職務,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。行政權力掌握資源分配,個別教職人員就不擇手段地追逐“官職”。此前,內蒙古某大學一名教研室主任為競聘處級幹部,竟向時任校黨委書記行賄。


此外,還有人官學一體,美其名曰“雙肩挑”,實則“兩頭吃”——既頭頂領導光環參與學術資源分配,與普通教師爭利;又利用領導身份排擠學術競爭對手,引發乾群矛盾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行政權力的誘惑讓一些教師變得浮躁,侵擾校風學風,甚至一些學生也有樣學樣,少數學生幹部“官氣”十足,從中可見一斑。


現象二:門戶林立,近親繁殖


高校裡同學、同門、同鄉等關係複雜,屬於典型的“熟人社會”,背靠“山頭”容易助長“近親繁殖”。再加上有的高校老師長期深耕一域,也容易滋生“一箇人單打獨鬥,比不上一群人合起夥來”的想法。“山頭”樹大根深,一榮俱榮、一損俱損的利益圈就此形成。


“圈子”不加約束,就會演變成“派系”,不單涉及學術分歧,還有行政權力和專案利益上的爭奪。比如,有的所謂學科“大佬”徒子徒孫遍地,以師生、同門為紐帶互相提攜,形成封閉的“圈子”。一些重大科研基金、重要科技獎項和人才專案評審都深受“大佬”及背後“圈子”的影響。


透過“靠校吃校”進行利益交換,是“近親繁殖”的另一種形式。


比如,有的高校領導幹部想方設法把配偶子女等親屬安排進高校工作。近年來,北京在巡視市管高校時就發現有高校“領導幹部違規兼職、返聘,夫妻、親屬在學校任職現象比較突出”。


再如,有的高校教職工互相請託關照親朋子女。西南地區某高校教務科長就因私下接受同事請託,為其女在緩考中弄虛作假,提高研究生推薦免試課程成績,最終被嚴肅查處。


講究門戶之分、圈子文化盛行,擾亂了正常的學術科研秩序,損害高校選人用人的公平性。同時,“人情大於天”的環境也讓一些人認為,如果自己不隨波逐流就會被排擠、淘汰,因此想方設法拉關係、進圈子,導致“劣幣驅逐良幣”。


現象三:不務正業,攀附結交


一些高校習慣以行政命令統領學術。少數人不學卻有“術”,將社會上拉關係、搞鑽營的不良風氣帶入高校,不但掌握大量學術資源,還能輕易獲得學術榮譽。


如此環境浸染下,一些教師沉不下心、靜不下氣,認為與其坐冷板凳搞科研,不如走出實驗室搞關係。有的老師不重教學重創收,頻繁外出授課、演講、兼職,只想把高額出場費收入囊中;有的穿梭於各式會場,四處露臉撈“聲名”、拓“圈子”,對學生無暇顧及;有的成為領導幹部後在交際場長袖善舞,不把心思花在學校管理和建設上。


在學生口中,課題組內“大老闆”“小老闆”的稱呼不時出現。究其根源,在於有的教師將科研專案分包給年輕老師和學生,自己動嘴不動手,出錢不出力,成為“學術包工頭”,把師生間“授”與“學”的關係異化為老闆與員工的僱傭關係,甚至把學生視為附屬品、免費勞動力。更有甚者,以透過論文、順利畢業等條件要挾學生,搞學術霸凌。


同時,有些青年教師為求“庇護”選擇投靠“大導”,希望這些所謂“大佬”能夠在自己職稱評定、成果評獎時“說句話”。某高校教師表示,如果導師或者關係好的人是評選委員會成員,自己就有“優勢”,“我認識導師多一票,關係好的又可以多一票”。在唯學歷、唯資歷、唯論文等“多唯”傾向下,混臉熟、貼名字、求提攜、認門戶、攀交情、搞關係等隨之出現。


現象四:好高騖遠,貪圖虛名


高校發展建設需要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,然而一些高校領導對大學的基本特徵、發展規律和辦學特點等不認真研究,卻閉著眼睛唱高調,高校發展貪大求全。


的高校辦學特色不明顯,辦學定位、專業建設、人才培養等存在類同現象,只為“趕熱門”一鬨而上;有的一門心思把規模做大好升格,學科專業盲目求全,造成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。一位高校教師評價說:“僅注重‘量’的擴充,缺乏‘質’的提升,導致‘餅’攤得太大,人力和財力很難保證正常的教學質量。”


在“趕浪潮、抓熱點、貼標籤”的氛圍中,一些高校學科建設急於求成。內部各類研究機構成立了一家又一家,對外合作院所搞了一箇又一箇,效果如何卻無人問津。這樣的高校對基礎研究工作重視不夠,只重視短期效應,忽視長遠建設。某高校教師直言,一些專案長期攻關才能出成果,純屬前人栽樹後人乘涼,所以有人覺得“划不來”,不願意去幹。


“象牙塔”裡的官僚主義有其獨特性、隱蔽性,容易帶壞校風、師風和學風,危害不容小覷。全面從嚴治黨,高校不能例外。


來源/《中國紀檢監察雜誌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