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學習小組按】
日前,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,專題研究“三農”工作併發表重要講話。他強調,耕地保護要求要非常明確,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,農田就是農田,而且必須是良田。
這傳遞出一箇鮮明訊號: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,不僅是數量上的要求,也要有質量上的保障,即“必須是良田”。今天,小組邀請專家結合調研案例,繼續跟大家聊聊糧食安全的話題。
撂荒的耕地(圖源:網路)
一
“耕地紅線”是“三農”領域的高頻詞。
長期以來,為保障糧食安全,國家劃定了一條不可逾越的“紅線”——確保18億畝耕地面積。最新國土調查結果顯示,中國耕地面積19.18億畝,成功守住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,完成了2020年18.65億畝耕地保有量的目標任務。
保住耕地面積,才能端穩“中國碗”。2021年,面對複雜嚴峻的發展環境、散發多發的區域性疫情和極端天氣等困難挑戰,農業生產仍然穩中有進,糧食產量保持在1.3萬億斤以上,迎來“十八連豐”。這是一箇了不起的成就!
但也要看到,儘管連年豐收,糧食生產和消費卻仍處於“緊平衡”狀態,糧食安全面臨多重壓力,耕地保護形勢不容樂觀。其中一箇嚴峻問題就是,中國的耕地質量亟需提高。
此前,農業農村部釋出《2019年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》,將全國耕地由高到低依次劃分為十個質量等級。其中,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積為6.32億畝,僅佔耕地總面積的31.24%。也就是說,中低產田佔比高達2/3以上。優質耕地資源十分緊缺,直接影響著糧食持續穩產高產。
提高耕地質量有多重要?有專家算了一筆賬:假如全國平均畝產從400公斤提升到600公斤,就意味著可以用原來2/3的耕地,生產出一樣多的糧食。可見,守住耕地保護的數量紅線,並不意味著糧食安全就高枕無憂了,還必須守得住耕地的質量底線,保證18億畝耕地都是良田。
在河南省黃泛區農場九分場的麥田裡,農機手操作收割機收穫小麥。(圖源:新華社)
二
要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,就會觸及“佔補平衡”的問題。按目前政策和法律規定,非農建設經批准後可以佔用耕地,但需按照“佔多少,補多少”的原則進行補充。現實中,有的地方“佔補平衡”不規範,加劇了耕地質量惡化風險。
這些年,工業化、城鎮化佔用了大量耕地,雖說有“佔補平衡”的規定,但佔多補少、佔優補劣、佔近補遠、佔水田補旱地等情況客觀存在,一些地方甚至用劣地、坡地、生地來濫竽充數,出現了“耕地上山”現象。從賬面看,“佔”和“補”兩邊數量不虧,但耕地質量卻大大虧空了。
2013年12月,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,習近平曾敲響警鐘:“你在城郊佔了一畝高產田,然後到山溝裡平整一塊地用作佔補平衡,這兩塊地能一樣嗎?質量相差甚遠,這樣的一畝地甚至二畝地不能頂一畝高產田用啊!這不是‘狸貓換太子’嗎?在耕地佔補平衡上玩虛的是很危險的,總有一天會出事。”
有的地方在“佔補平衡”實施後,當起了“甩手掌櫃”,本來補充的耕地質量就不高,加上覆墾後缺乏經營管理,導致土地無法耕種,只好用來栽樹木,甚至乾脆撂荒。
此外,隨著農資、人工費用上漲,有的農戶覺得種糧“沒賺頭”,就在基本農田上種植林果、挖塘養魚等,對耕地造成破壞。例如,筆者在中部某農業鎮調研時發現,有農戶大面積挖塘養殖龍蝦。雖然交了復墾保證金,但經驗豐富的老農都知道,“農田挖成塘,想恢復都恢復不起來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