習近平登上的這輛車,可不簡單

不久前,習近平總書記在京考察冬奧會、冬殘奧會籌辦備賽工作,考察過程中,習近平登上了一輛車子。別小看這輛車,它可是國內首輛自主研發的雪蠟車,是冬奧賽場上的高科技。


緊急研製、從無到有,這輛讓外籍雪蠟師稱作“世界最好”的雪蠟車究竟有啥來頭?


影片來源/央視


對冰雪運動的初學者來說,“雙板”是入門首選。不同於咱普通老百姓的休閒滑行,專業的雙板滑雪運動員對速度有著嚴苛的要求,我們眼中微不足道的0.01秒,在冬奧競技場上,可是至關重要。


頻繁為滑雪板打蠟是提高速度的關鍵。


在雪板滑行時,板底會與雪摩擦生熱,雪融化後就會形成薄薄的水層。如果沒有蠟層保護,雪水會滲進板底,損壞雪板,影響滑行速度。而打完蠟的滑雪板就像給汽車軸承上了油,速度那是颼颼的。


但滑雪板打蠟對工作環境有著極其嚴苛的要求,冰雪運動發達的國家,一般都有自己的雪蠟車。此前中國冰雪運動員參賽時,往往只能租用國外的車輛,更多時候只能在賽場邊的空地上支個打蠟臺,有運動員打趣,那感覺就像冰天雪地裡支個攤兒烤羊肉串。如果運氣好,賽事組委會還能提供集裝箱作為臨時打蠟房,但組裝、拆卸費力不說,這種鐵皮盒子本身難以自由運輸,投入的成本也不少。


小小的雪蠟車背後,是中國冰雪裝備製造相對“空白”的嚴峻現實。


2015年申辦冬奧會時,中國的冰雪裝備包括雪場的造雪機、升降纜車、壓雪機等裝置,幾乎都被國外品牌壟斷。儘管中國冬季運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,但冰雪製造業是一塊短板,如果冰雪裝備依賴進口的局面不“破”,冰雪運動普及、產業發展就難“立”。


2020年,為提升北京冬奧會國家隊訓練備戰的科技助力水平,國家體育總局正式委託山東開展雪蠟車研製工作。

中國首輛雪蠟車(圖源:新華社



接到任務後,山東組成由兩位副省長牽頭的攻關總指揮部,調集優勢資源,組成1000餘人的研發隊伍,爭分奪秒開展聯合攻關。


很多研發人員都是頭回聽說雪蠟車,沒有技術專家指導、沒有圖紙查詢、沒有實車參考,更別提製造了。研製初期,指揮部帶著研發人員四處調研學習,僅僅為了製造雪蠟臺和雪櫃,山東省工業設計研究院的設計師就坐了30多趟高鐵往返濟南和北京,反覆和北京的打蠟師溝通,不斷確認細節。經過兩個多月的調研,才開始相關設計。


自主創新絕非易事,中國重汽集團儲存在電腦裡的雪蠟車設計資料多達幾百個G。光雪蠟車牽引頭畫的設計圖紙就達600多張,幾乎能鋪滿整個實驗室,最緊張的時候,技術人員一天只睡倆小時。


2021年9月26日,歷時11個月,由中國自主設計、研發、製造的雪蠟車正式亮相。


這輛看似不起眼的雪蠟車,裡面卻“別有洞天”。車體完全展開時,有效使用面積可達92.5平方米。車廂空間可分為熱身區、雪板打蠟區、雪板儲存區、工作臨時休息區、富氧休息娛樂區、雪蠟儲存區、衛生淋浴間七大功能區。車廂內的6個打蠟操作檯,可供6名打蠟師同時為雪板打蠟。這臺車是目前世界上單層展開面積最大、整合功能最全的雪蠟車。


雪蠟車介紹(圖源:閃電影片)


2021年10月27日,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倒計時100天之際,雪蠟車正式交付使用,接到的第一項任務,就是從北京出發,驅車一路向西,疾馳3000餘公里來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溫泉縣,為國家越野滑雪隊提供備賽訓練保障。


“這車太好了!”當中國越野滑雪運動員首次登上這臺重約50噸、佔地約142平方米的雪蠟車時,難掩激動。

打蠟師在為滑雪板打蠟(圖源:閃電影片)



冬日,新疆上午10點天才矇矇亮。早上5點,跟隨雪蠟車來到新疆的隨車保障人員準時起床;6點,啟動雪蠟車,檢查裝置、通上電,確保打蠟師能在8點之後,快速投入工作。


寒潮來襲,曠野中風雪呼嘯,打蠟師裹著厚厚的羽絨服走進車廂。空調加熱、電輔熱、地板加熱,三套供暖系統備齊,即使室外溫度低至零下50度,廂內溫度也能維持在15度至25度之間。打蠟師可以在車內身著單衣開啟一天的工作日程。


受賽道雪質、溫度、溼度等因素影響,以往滑雪運動員一般在到達賽場後才會選擇打哪一種雪蠟。現在,打蠟師只需掃一眼車廂內的室外溫溼度感測系統,就能實時掌握比賽現場的溫度、溼度、風速條件,靈活調整打蠟方案。


最讓打蠟師驚喜的是車內的追光輔助系統,相比以往只能用環境光觀察,現在的磁吸移動補光照明裝置,可以自動調節光源,在操作中主動尋找雪板,讓打蠟師從不同角度觀察打蠟效果,避免出現細微瑕疵影響滑雪板效能。越野滑雪國家隊的打蠟師Terje說:“這真的非常有用。”


隨著北京冬奧會日漸臨近,許多像雪蠟車這樣的“中國首個”“世界第一”出現在奧運場館中,高科技全面融入建設、訓練、保障等各個環節。如奧運史上首次實現100%“綠色”供應、運動員在訓練中使用“體育風洞”、國產雪車實現“零突破”等。


當今世界,科技在競技體育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。正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,建設體育強國,必須實現高水平的體育科技自立自強。

文/靜玄、木蕤

資料來源/人民日報、央視新聞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