執行就地過年政策,不能層層加碼

過了臘八就是年,一年一歲一團圓。


疫情之下的第三個春節即將到來,身處異地的人們渴望回到久別的家鄉,和親人們過個團圓節。但因為區域性地區疫情仍有反覆,不少地方倡議就地過年。

減少人員流動能降低病毒傳播概率,這一防疫措施早有社會共識。況且,當下奧密克戎來勢洶洶,部分地區防疫形勢嚴峻,充滿各種不確定性,疫情防控須臾不可放鬆。倡議過節不返鄉、就地過年是疫情防控的有效措施,大部分群眾也能充分理解和支援。一時的留守換來的是長久的安寧,對個人、於社會都是好事,也體現了每個人對社會的擔當。

很多地方為了留人就地過年,更是拿出了硬措施,給群眾真實惠。譬如,浙江寧波,安徽合肥、蕪湖等地宣佈直接向外來務工人員發放“現金紅包”,有力度,也有溫度。

需要提醒的是,就地過年的倡議與相關政策的執行,始終要置於科學防疫的框架之下。


具體來說,中高風險地區嚴格執行相關防疫規定,有條件的低風險地區避免“一刀切”執行就地過年政策,應科學精準做好分割槽分類出行管理,在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時,保障人員安全有序流動,這符合科學防疫要求和人情常理。

政策執行要層層壓實,但不能層層加碼。這不僅考驗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擔當,也是對各地疫情防控下治理能力的一次檢驗。

關於此,這兩年有不少怪現象,有對從外地低風險地區返鄉群眾實行強制隔離的,也有“硬核”勸返的,還有動輒堵路、封戶的。潛臺詞就是:最好別回來。

此類行為不僅是懶政、惰政的體現,更暴露出治理能力上的巨大短板,與疫情常態化防控的要求格格不入,也有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勢。尤其是在我們已積累了兩個春節假日疫情防控經驗的條件下,各地防控能力和保障水平都應有相應提高,不應過度依賴超常態的管控手段。

中國人對春節有特殊的情感,期盼喜慶、祥和、團聚的氛圍。年關將近,我們有必要再次敲警鐘、打邊鼓,在堅持“動態清零”基礎上,務必著力在科學精準上下功夫,因地制宜、分類指導、分割槽施策,在從嚴從緊落實防疫措施的同時,儘量減少對群眾生產生活的影響,讓群眾過一箇健康又溫馨的春節。